伟大之所以伟大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国粹之所以成为国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心血凝结。中医学作为我国三大国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鲜明的特色。在西医愈发流行的今天,若我们能静心回顾我民族医学之发展历程,定当另有一番感想与触动。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祖先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发现药物、逐步积累经验的历史过程。经验的累积正是中医学形成的基础,而理论的总结与体系的形成体现着中医学的不同内容与发展特点。梳理中医学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简单将其概括为六个阶段。
一、原始医药经验积累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以采食植物和狩猎为生。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他们逐渐学会了辨别药物的方法,朦胧中掌握了药物的性能。
夏至春秋时期,在医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随着文化的进步,古人在学会造酒后便由烹调中悟出了组合汤剂治病。在周代有了医生的分工后,春秋时古人便提出了最初的医学理论认识。
二、中医学术体系形成
战国至汉代时期,中医学经过对医药经验的总结提升,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其标志为《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诞生。“四大经典”所载的内容,标志着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学术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三、实用经验扩张发展
晋唐时期,中医学在已建立的学术范式支配下大力发展临证经验。其显著特点是实用的临证医药著作激增,具体体现在综合性临证方书增多的同时,临证专科著作纷纷出现。这一发展特点显现了中医学重视临证实用的倾向。
四、学术理论总结探索
宋元时期,在晋唐积累了大量医学经验的基础上,中医学结合临床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医家著书不再单纯记载经验和方药做法,而是加强了理论讨论的内容,从而出现了学派争鸣和各家学说的结果。
五、中医学鼎盛与创新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出现表现出中医学的传统学术范式已达到了高度成熟和完善的程度。历史学也证明,此后中医学就少有如此重大的成果。且这一时期中医学呈现出了一定的革新趋势:1.药物学透露出近代自然科学的倾向,主要标志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2.传染病研究出现了近代科学的思想,明末清初杰出医学家吴有性从病因方面一反传统的六淫之说,提出了“戾气学说”。其独特性正在于预见了此后被证实的病原微生物的存在。3.解剖生理学表现了新的医学方向,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大力倡导解剖,并试图以自己的解剖发现说明人的生理现象。
六、中西医学交汇撞击
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凭借其先进的观念系统、完整的理论系统、精湛的技术系统已渗透到我国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概念上的差异,中西医之间必不可少的存在着学术的争论、文化的斗争。而如何认识和处理中西医的关系是当代中国医学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历史证明,国粹主义和虚无主义在这一深刻议题前都显得过于偏激和浅显了。改良主义虽促进了中西医汇通派的产生,但依旧没能完成汇通中西医的任务。中西医的关系仍需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历史的巨轮承载着伟大的华夏民族缓缓而行。伤痛与文明正如同那巨轮游过之时泛起的阵阵涟漪。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也似乎就在这样的弹指间缓缓流淌而过。而当我们站在楼台高筑的今天抬眼望去,我们伟大民族的航行历程依旧清晰可见。中医学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的瑰宝,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航程一路航行而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有效推进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下中华民族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离不开传承和创新的,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从文化属性来说,传承相对而言具有更突出的地位。只有重视传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和临床经验继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中医学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但创新也必须尊重中医自身发展规律。
总之,我们必须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中医学的传承并非一概排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中医学的创新,亦非彻底舍弃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和学术本质。在传承与创新中,我们必须充分遵循中医药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使中医学在新的时代景下有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