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学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诊疗手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坚实的医疗实践基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以及丰富而合理的哲学文化渊源促进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与辉煌。其中,深厚哲学文化的融入有力塑造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从而使其区分于他类医学体系。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这一观念贯穿于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及养生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中。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生理上,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紧密联系。在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时,应立足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变的整体病理反应。基于 “有诸内必行诸外”这一理论依据,中医认为可通过察脉、验舌、观察体表变化,测知内脏及全身机能的活动;通过观察分析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病理表现,判断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在临床治疗用药中,中医亦主张通过整体加以医治,而非片面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所倡导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精微之气并伴随着四时寒热温凉、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及地理环境的变迁而存在,因而人体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受“天人相应”观点的影响,中医学强调临床诊治要结合机体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考虑,才能准确把握疾病。
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人组成了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中,故而人必然受到社会中多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生活习性、文化背景等。通常而言,社会环境的改变可谓是把双刃剑,社会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压力亦可能会随之而来。简言之,社会变迁可造成人群体质和发病的差异,这也是中医学诊治疾病非常重视社会环境的原因。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指导中医临床医学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辨证论治主要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思维阶段。
“证”,原意为证据、凭证。现代将证候简称为“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概括。这一病理本质包括疾病的原因、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关系等多方面的病理特征,反映疾病过程特定阶段的本质。
“症”,即症状。症状和体征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病人的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同一症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症候中。
“病”,即疾病。它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制、发病规律和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同一种病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故有不同的症候。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及其他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部位、性质、邪正关系,概括、判断其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所谓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总之,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并称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大基本特点。这两大特点充分体现了古代哲学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及对中医学的丰富与发展的深远意义。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医学理论体系明显区别于他类医学理论体系,且使得中医学在漫长的医学史舞台中依旧焕发其独特魅力。